我系举行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结题答辩会

无

Body

12月14日,中文系(珠海)举行2021年立项的国家级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(以下简称大创项目)结题验收答辩会,答辩会由贾智副教授、李雪莲副教授、许树妙助理教授、王治田助理教授、吕娜博士后担任评委,我系2021年度获得立项的23个大创项目均顺利通过答辩。

大创小组分别从选题背景、研究意义、研究过程、项目成果等方面展示了项目完成的过程和具体情况。

国家级项目《关于女娲图腾的符号学阐释研究》从涵盖女娲神话的文字系统、图像系统和民间信仰系统三个元符号出发,研究了女娲图腾及其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;校级项目《文书、社庙与民间信仰——以番禺地区为例》围绕文书材料探寻番禺地区信仰的复杂姿态与历史变迁;校级项目《人工智能背景下武侠小说写作的新样态研究》从传统武侠小说、当代网文等视角去探讨如何实现“武侠朋克”;校级项目《深圳本土青年作家文学中的“深圳形象”研究》则聚焦于“深二代”的概念,围绕移民城市、影子故乡、未来之都进行阐述;校级项目《短视频对大学生文学审美影响研究》探究短视频与文学结合的可能性;校级项目《诗词与舞蹈的融合》从政策背景、创作与排舞等角度对诗词与舞蹈的融合进行研究。

校级项目《唐代士族婚姻中的女性生存境况——以范阳卢氏为中心》从初婚年龄与联姻圈、婚姻关系中的妇德修养等视角切入,关注范阳卢氏家族女性的境况;校级项目《宋诗在儿童读物中扮演的角色研究》分析了儿童读物中的宋诗数量、内容、呈现形式,并制作了新的读物样本;校级项目《网络语言中的方言现象》围绕网络语言中方言因素的产生、应用、特点及意义来探究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联系;校级项目《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启示——论沈从文的“雄强”言说与“美育”思考》通过梳理沈从文的相关言说,尝试获得对完善当今青少年教育的启示;校级项目《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和建议》通过对比研究人教版和部编版的高中语文教材,对其编写提出建议。

校级项目《交互式电影游戏中的剧情设计》通过对比研究典型游戏《底特律:成为人类》和《奇异人生》,得出“人物—人物”和“人物—事件”模型;校级项目《从<伤逝>到<寒夜>——性别视角下家庭关系的演变》反思艺术表达下新女性成长的原因及迷途;校级项目《戏剧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互动》以赵树理、老舍、汪曾祺和张爱玲的创作为代表,深入剖析了戏剧与小说的内部互动和连结;校级项目《后疫情时代中国春节档电影发展特点与票房反馈分析》切合热点分析疫情前后的电影市场;校级项目《基于域内外方音的遇摄字历时音变研究》结合链式音移学说,研究广东方言内部与域内外语音发展;校级项目《初唐宫廷写经资料的集成与字形研究》编码初唐宫廷写经字位,形成活字电子字表,归纳初唐用字与字体标准演变。

校级项目《魏晋南北朝赋韵律句法研究》深入探究魏晋南北朝赋语言特色和美学特征,揭示韵律句法的基本特征及辞赋文体的发展流变;校级项目《21世纪中国大陆校园言情影视主角人设研究》针对人设突破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状况,反映产业发展脉络并探索出路;校级项目《大众娱乐影视中的性别研究》研究两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呈现;校级项目《恋爱关系与创伤转移》就恋爱关系模式分析青少年原生家庭伤痛问题;校级项目《广州话中第三人称“佢”的用法》分析“佢”的语音、词汇、语法功能,并归纳出相关常用格式。校级项目《小语种专业学生汉外学术语言输入对比研究》探讨了小语种专业学生面临的学术语言输入困境及来源。

小组陈述结束后,评委老师们从项目的团队分工、选题、研究方法、创新点等方面同各组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,充分肯定了各组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锐意创新、严谨治学的精神。

评委们指出,许多项目实地调查认真,材料梳理细致,发挥了专业优势,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。老师们也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,希望大家注重样本选取的代表性,关注内容与标题契合度,加强文献综述的写作,规范论文措辞。同学们从点评中收获了许多改进建议,进一步厘清了研究思路。

最后,综合五位评委打分,《唐代士族婚姻中的女性生存境况——以范阳卢氏为中心》《关于女娲图腾的符号学阐释研究》、《魏晋南北朝赋韵律句法研究》《基于域内外方音的遇摄字历时音变研究》《宋诗在儿童读物中扮演的角色研究》《从<伤逝>到<寒夜>——性别视角下家庭关系的演变》《交互式电影游戏中的剧情设计》和《民间文书的资源挖掘和开发性保护——以广州番禺区为例》等8个项目获评优秀项目,其他项目获评良好项目。

大创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,有利于调动同学们的科研热情、培养创新思维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。中文系(珠海)始终坚持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,重视过程管理,提高项目指导与服务力度,持续提升大创项目质量。